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of Los Angeles 洛杉磯國際攝影家協會

We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 we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books we have read, the movies we have seen, the music we have heard, the people we have loved. -Ansel Adams
現在的時間是 週四 3月 28, 2024 4:13 pm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 DST ]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34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1, 2, 3  下一頁
發表人 內容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5月 23, 2009 3:53 am 
離線
少上造
少上造

註冊時間: 週五 9月 19, 2008 12:18 am
文章: 2669
在数码摄影,数码后期技术超发达的今天,摄影人在"为艺术,为观念摄影-而疯狂"的今天,曾经把摄影术推向巅峰的纪实摄影,命运如何?前途何在?你将作何选择?-------本贴将汇集有关纪实摄影发展资讯与相关作品.与各位分享/探讨.如你有兴于纪实摄影,欢迎你加入讨论. Frank L6



一.摄影的尊严 作者:李建春
------有感于一本关于观念摄影和两本关于纪实摄影的书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这句话并非纪实摄影家的自许,而是出自被一部分最有进取精神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有意识地拒绝的一类摄影——关于观念摄影的的一本书,邱志杰在他的近著《摄影之后的摄影》的第8章就以这句话作标题。邱志杰说:“摄影史所做的是尽可能夸张地去建立起媒介自身的价值感,而其实我们对摄影的信赖恰恰在于它最忘我的时候。我们派遣一位摄影师去拍摄一次节日集会或婚礼,我们希望他能悄无声息地工作,最好不要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由于摄影的出现本身就是服务于‘客观’的理想,摄影必须成为一种透明的媒介。”作为“透明的媒介”几乎是摄影与生俱来的特性,为什么这个显而易见的、一拍即得的品质竟被不同的摄影家们反复地强调呢?一部分原因在于摄影家们解脱不开的艺术情结,这个问题在摄影术发明不久的1840年代就出现了,也正是在与摄影的对照中,艺术发现自己的特长是抽象,而摄影,在任何自然的情况下总是喋喋不休地用手指着“这一个”或“那一个”,它总是特定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场景的影像。摄影固执地拒绝抽象,我们所看到的抽象摄影,其实是有技巧的摄影师通过减速弱这个媒介固有的某项能力而得以实现的视觉效果。比如针孔摄影,就是通过把摄像孔缩小到针孔大小,以减低影像的鲜锐度,获得模糊漫射的类似印象派绘画的光影感觉。摄影中的抽象普遍地是一种消极抽象,是摄影家们为了向艺术靠拢而采用的媒介自损的手段。

到了二十世纪初,像斯蒂格里茨、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开始勇敢地宣称摄影根本就不是艺术。这并不表明摄影拒绝艺术的因素,而是因为这个媒介有自身独特的追求,艺术只是摄影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好的照片无一例外地总是“艺术地”获得的。“艺术摄影”中较低俗的层面至今还保留在大众摄影的情趣中,比如婚纱摄影和广告摄影。较高级的层面则以观念摄影的这个总称在一部分艺术家的手中不断发展,并且不时地对精英摄影家们构成诱惑。今天强调摄影透明性的另一个原因是自从数码相机和电脑普及,对大众而言,摄影会说谎的流言忽然间成了一个常识,摄影客观性的理想明显地不那么现实了,那么纪实摄影之纪实又如何立足?邱志杰的书《摄影之后的摄影》就是以“摄影已死”的假说为理论前提,探讨作为“后摄影”的观念摄影的种种可能性和实践。

[color=#0000FF]所谓纪实摄影简单地说就是以照片来讲述现实。[/color]如果把中国纪实摄影放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它的蓬勃发展阶段却令人悲哀地恰处于摄影这个媒介明显地处于衰落的晚期。一般认为纪实摄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英国摄影家罗杰•芬顿和詹姆斯•罗伯逊1855年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摄影家马修•布雷迪等1862年后拍摄美国内战。19世纪、20世纪之交,尤金•阿杰对老巴黎的拍摄、奥古斯特•桑德对德意志人的人种学纪录、爱德华•柯蒂斯拍摄印第安文化、雅各布•里斯和刘易斯•海因揭露社会阴暗面以促进社会改革,这些早期的实践共同构成了纪实摄影几种主要路向。二战前由美国农业安全局(FSA)组织的对美国农村地区的大规模拍摄活动是摄影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纪实摄影活动的顶峰。二战期间和之后的十年是近距离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鼎盛时期,产生了罗伯特•卡帕这样的摄影英雄和尤金•史密斯这样的摄影圣徒。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纪实摄影就出现分离的趋势,五十年代出现了以罗伯特•弗兰克、威诺格兰德等为代表的“新纪实摄影”,六十年代以后“私人纪实摄影”盛行,南•戈尔丁就是在这股思潮中产生的活跃至今的人物。而中国的纪实摄影则奠基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76年“四五”事件中群众自发的现场拍摄为始,以随后成立的“四月影会”为标志,经历十年探索后直到1989年特别是1992年后中国社会开始大规模商业化才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1949年至1976年间,由于摄影活动绝对地服务于宣传的目的,纪实摄影应具的独立、客观和个人化的视角全面消失,所以真正意义的纪实摄影实际上并不存在。1980年代纪实摄影的传播渠道以展览为主,1990年代,平面媒体的空前发展为纪实摄影的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粤港信息报》《街道》《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先后为纪实摄影提供了面向大众的舞台。

事实上直到1981年,“纪实摄影”一词才在汉语中出现,与纪实摄影有关的译介和出版活动直到这个新领域在中国社会形成一定气候的世纪之交才展开,由于积累时间短,仍然十分有限。目前书市上可见由美国摄影家阿瑟•罗思坦著的《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罗思坦本人是一位FSA的摄影家。英国摄影史家伊安•杰夫里的《摄影简史》堪称权威的参考著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纪实摄影早已被公认为西方摄影史的主流。孙京涛的《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和胡武功的《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则是两部由中国摄影家出版的全面介绍纪实摄影的重要著作。从八十年代至今,胡武功一直是中国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重要摄影家、评论家,他是有影响的1987年北京“艰巨历程”展的主要发起人和2004年广州“中国人本”展的重要策展人。《中国影像革命》是他二十年中陆续发表在各类摄影报刊中的评论文章和参考照片的辑录,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所走过的历程,胡的文章像照片一样能把我们引到中国摄影家工作奋斗的现场。孙京涛是1990年代出名的青年纪实摄影家和理论家,《纪实摄影》是第一本由中国摄影家撰写的讲述纪实摄影历史的著作,其中第9章和第10章“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尤为难得,孙京涛综合摄影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了1850年至今的中国纪实摄影的历史。阅读本书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对纪实摄影的热诚、专注、使命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所感染。

中国摄影家自觉地继承了纪实摄影中关怀民生、关心弱势群体和边缘文化、热衷于变革现状的伟大传统,努力在一个变化剧烈、问题和矛盾迭出的时代用自己手中区区一架相机发挥实际作用,这个领域聚集了中国知识分子中最富有行动激情和理想主义热诚的一群人。尽管如胡武功和孙京涛所抱的中国纪实摄影的从业者与西方相比普遍地先天不足,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以素养高、知识多著称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们普遍地沉溺于玩味形式、风格和虚无的高蹈?有时行内人觉得不足的地方行外人反而觉得可贵。想一想纪实摄影正面临什么困难——一个成熟的、夕阳西下的、几乎不可能再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传统,政治和社会气候的严峻,新兴媒介如纪录片和网络的压力,业内鱼龙混杂的机会主义坏风气,我们就会懂得对中国纪实摄影家们应报以怎样的尊敬。他们之拒绝成为名声似乎更好听的“艺术家”,恐怕还不止是如前所述的“透明的媒介”的需要,而更多地是为了让照片发出明确的声音,使摄影成为社会公器服务于道义,相机到了他们手中,可不是为犬儒主义新添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玩具。




附:几幅纪实摄影作品,供阅读时参考.


附加檔案:
檔案註釋: #1 纪实摄影大师 Robert Frank 的作品
10200562496b[1].jpg
10200562496b[1].jpg [ 43.46 KIB | 被瀏覽 16958 次 ]
檔案註釋: #2 美国地理杂志上的清末旧影
01002248567b[1].jpg
01002248567b[1].jpg [ 54.51 KIB | 被瀏覽 16955 次 ]
檔案註釋: #3 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概,便没有机会发表。直到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副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jpg
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jpg [ 49.85 KIB | 被瀏覽 16956 次 ]
檔案註釋: #4上访者
:“这幅照片拍摄于1977年11月。我是骑着自行车在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的路上与“上访者”相遇的。当这个形象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立刻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激动和紧张,只觉得胸口和太阳穴咚咚直跳,手在微微颤抖

上访者.jpg
上访者.jpg [ 125.05 KIB | 被瀏覽 16961 次 ]
檔案註釋: #5 垃圾场就是我的世界
她已经与家人在马尼拉巨大的垃圾场 “Aroma Smokey Mountain”旁生活了3年,他们依靠卖炭维生,与生活在那里的其他孩子一样,Annalyn S每天都要收集大量木材和垃圾,烧成炭后再收集卖出,然而,他们绝大部分收入都被当地的黑社会所榨取。

站在沙发上的女孩.jpg
站在沙发上的女孩.jpg [ 155.3 KIB | 被瀏覽 16958 次 ]

_________________
看更多图片:
http://www.photosalonla.org/membergallery.asp?uid=490 网上画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5月 26, 2009 9:48 am 
離線
中更
中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05, 2007 9:01 am
文章: 1560
很沉重的话题。多谢。

_________________
小站开始运行,敬请多提意见!

www.landscapeshot.com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5月 26, 2009 10:50 am 
離線
右更
右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02, 2008 4:08 pm
文章: 2366
《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很震撼。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flickr.com/photos/simonsun08/ 相册地址
weibo.com/ssunsun 微博
ssunsun.tuchong.com 国内图博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3:49 am 
離線
少上造
少上造

註冊時間: 週五 9月 19, 2008 12:18 am
文章: 2669
转贴:
纪实与艺术


从艺术史的大量案例来看,所谓“艺术”,可能就是某物或者某种媒介中所隐含的一种属性。
这种属性等待被某人的感官来发现,才能在那个人的脑子里产生出一类“艺术情绪”,例如,悲剧、精神苦痛、爱情之类……

但是,艺术这种属性,如果不依附于人的感官,就没办法显露出来。或者,没办法在脑子里生成情绪。所以,艺术是一种由感官信号加工成的带有情绪色彩的知觉。
这里,有几点要格外注意:
1、艺术情绪总有所指,指向的是一个实体,或者一种感官的经验,或者由经验构造出的想象。后者并没有外在的实体支撑,所以它不需要“艺术品”这种外在实体或者体验。它仅仅就是某人脑子里的私人情绪。
我在此提及这种非实体化的“艺术情绪”,在于为后面的论述垫个底。因为,这正是“潜在的艺术家”在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之前所需要的潜在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她)可能自己心里就有“艺术”,但此时,大家是看不到,听不见的。只有等那个人做出一件事儿或者一件东西,使那东西沾染上他(她)的这种情绪。
然后,如果幸运,这东西所带的“艺术属性”(当然原本是私人的)或许被大家认出来(这就象一种传染病),那这件东西就可被说成是“艺术品”了。

2、艺术情绪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上面已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艺术之类的情绪,但以前,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将自己的这种情绪用一种媒介表现出来,并被大家感受到。
我们就称这种个人能力为艺术创造力。当然,具有这种能力的个人就是“艺术家”了。
但大家要记住,“艺术家”只是因为其表达的东西以及这种为大家接受的贡献才被认可的。空有满腹情绪,但无力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不被大家接受,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3、艺术情绪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它也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在不断演进着。所以,不好说某种情绪现在看不出有啥艺术可言,往后就一定不艺术。
同理,过去的艺术品(当然依赖前人的感受)现在看也未必有啥艺术性。总之,艺术这一类情绪,是个变化演进的集合,当代的艺术,无非是当代人普遍能感受到的。
艺术可能过时,但也难保不会再起死回生。艺术就是这样,像个软体生物。

说到这里,就要和摄影扯上点关系才好,否则说这些干啥呢?

众所周知,摄影是用照相设备将外在的光影定格下来的技术。但这种技术的产物有啥功用呢?这个就是个市场问题了。
和所有的人类产品一样,有人需要的东西,就算是用品。而除此之外的,就只能说是“废品”。

很显然,在如今照片生产的大众化时代,无人问津的废品照片(例如模糊到看不出所以然来的照片)也是不足为奇的。

来看看那些不算废品的照片。
照片当然可以有各种用途,这一点以前也讨论过。但这些都不关“纪实”的事儿。照片就是为“纪实”而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们来看看这里讨论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纪实”和“艺术”这两方面,以免我这篇文字太过散漫。

照片本来是纪实的,包括无人问津的非片在内都是如此。但后来为何“纪实”都变得可疑了呢?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照片并不是作为最后的效果呈示给观众的。
许多作者拿照片制作另一件“作品”,这其中,大多是为了“艺术”的目的。也就是作者想要的其实是另外一张“图画”,而其中的素材,使用了照片。
道理嘛,就要追溯到摄影术发明之初的那个时代,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正是个大热门,很自然地,拿照片作为素材来产生这种写实的画面效果,使得绘画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其后,绘画开始了现代主义的转型,也就是尽量回避照片的写实优势,现代主义绘画泛滥开来。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所有名家没有谁再去和摄影比拼写实。
摄影中的画意派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写实图画的统治地位......

但这也给摄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张照片能不能不为了画意而独立地作为一种有用的东西而被人们接受呢?(我们可以注意到如今被奉为“纪实摄影”经典的亚杰特的照片,他的照片中的大部分,最初是为了卖给当时的画家们搞写实绘画用的。)
报纸最初使原汁原味的照片独立地登上大雅之堂,也就是,照片作为新闻的直观证据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使照片不再依靠绘画的目的和效果而为大众广泛接受。
照片真正地自立门户了。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样的新闻照片可以完全脱离“绘画”给人造成的“艺术定式”,而被大家接受、喜爱。这就是“艺术”概念的进化之一斑。
按照前面的分析,“艺术”感受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人们能对纯粹的照片产生“艺术情绪”也是非常自然的。只要你不要死心眼地抱守“艺术”的成规,这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任何门类的艺术品,都有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从史蒂格利茨的照片、亚当斯的照片到布列松的照片,都是在探索照片作为独立“艺术品”的地位。
现在,照片作为独立的,具有艺术属性的作品,已经无人怀疑。照片真正地脱离绘画而独立了。这就是“纪实摄影”的简短历史。
可以说,好的照片,由于其逼真性而超越了写实绘画(在这方面,绘画早就败下阵来),如果我们是从逼真性中得到乐趣,感受到艺术趣味,那没有比照片做得更好的了。
所以,照片当然可以是艺术品(正如写实绘画一样)。这毫无疑问。而且,已经有大量的前辈实践过,照片可以不依赖绘画而独立地做到这一点。

现在,在照片艺术地位毫无疑问之后,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其实一直就存在,只是原来不如独立问题重要),那就是照片有没有必要做得太绝情,非要和绘画彻底断绝关系呢?
现在,借助计算机合成技术,用数码照片创作一张古典的画面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点几下鼠标就完成了。
至于这种效果是否“艺术”,却又成了疑问,因为艺术真的是变化太快了点,搞得人不知所措。

当然,另一部分人不太关心一张照片是否“艺术”这样的问题。换句话说,要等到大家投票来确定照片的艺术性,或者揣摩清楚市场的艺术口味以后,再来拍照片吗?
“纪实摄影”这个门类的照片,就是这样的东西。它们毫无疑问对大家有用,但是否用途就是激活大家的“艺术情绪”?这个问题,这些人根本就不关心,也懒得讨论。
因为艺术相对于报道真实发生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来说,显得太消费主义,甚至无关社会的痛痒。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瞬间拍摄下来,公布出来。对于“社会的良心”是更重要也更紧迫的事情。
不像“艺术”那样,可以慢慢品味,可有可无(毕竟,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纪实手段的发明远远早于“艺术”的需要)。
这就是现在被称作“纪实摄影”的一类照片的取向,照片的作用是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所为,大众可以通过这面破碎的镜子,拼凑出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的特征。
从这种照片的效果来看,单独一个作者,或者一些片面的零星照片是不足以提供这种证实功能的。需要大量的人,多元化的观察,需要历史的积累。
所以,一个搞“纪实摄影”的人,所拍的照片很难说对自己有什么用,这种照片的价值决定了它本身也必须是社会性的,而非私人性的。

“纪实摄影师”作为个人往往也是无足轻重的。尽管,像卡帕那样的人是令人钦佩的,但很难说卡帕的照片脱离整个纪实摄影的历史单独来看有多大的价值。
况且,残酷的战地摄影(纪实摄影的主题之一)并没有因为卡帕的死而停止不前......
可见,“纪实摄影”不太关心独特性,也不在意个别的观点。但是,纪实摄影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创作,而作者是一个集体。

卡帕的照片也不是按照现在的“艺术”眼光就能够入市场之眼的。但卡帕们的所为却是搞“纪实摄影”的人的一个个榜样。
那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和参与。记录现在、记录人性、记录社会。毕竟,你对你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个交待,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时代公民的很自然的责任心的表现。
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发表你的照片,但作为一个独特的观察证据,它对这个社会总是有一点价值的。价值的大小和你这个人在社会的分量大抵是相当的。
所以,不要考虑太多的名利。名利是与你对社会的贡献正相关的。你完全可以不拍照而获得名利,但名利总是和你的劳动,和你在社会的分量相关的。

“纪实照片”完全可以具有“艺术”价值。我觉得我所说的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但“纪实照片”在拍摄的时候,你很难估计它的“艺术性”何在。正如你很难说你的照片的“证据”价值有多大。

“纪实照片”意在贡献自己的独特观察。当然,作为整个“社会纪实”的一星一点,谁也不敢说自己的照片全面地记录了一个时代。
那么,你的照片的艺术性有多大?这差不多是个类似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无论你的照片是否全面,但你可以很肯定地说,那是你的见证。
但你的照片是否“艺术”。就很不确定了。因为“艺术”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随着你所处的地域、时代而不断演化。这个也不用你挂记。
现在不艺术的,没准以后就艺术了。现在很艺术的,没准不久就不艺术了。但是,作为见证的“纪实照片”,它永远都是见证。况且,没准它也就不期而至地很“艺术”呢。
想象一伙火星人看见某个人留在自己坟墓里的“纪实照片”,也不得不承认,有个人,在地球的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拍下了那个时空的一些真实瞬间。
但是一张改变了这种纪实属性的图片,就很可能对没有人类艺术情绪的火星人毫无用处。它们也许会认为这是那个人在精神错乱时生产的垃圾。

哈哈,结束我的胡言乱语吧。
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个意思:“纪实”发源得比“艺术”早得多,而生命力至今未看出有衰竭的迹象。
而艺术,从其诞生之初至今,生命力也未看出衰竭。但是,艺术的怪胎就太多了。而现在,很难从其后代看出它们老祖宗的样子。
也许,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变异”。而纪实,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样子。它和它的祖先长着同一副面孔。


附加檔案:
檔案註釋: # 1
20[1].jpg
20[1].jpg [ 49.99 KIB | 被瀏覽 16764 次 ]
檔案註釋: # 2
16[1].jpg
16[1].jpg [ 99.42 KIB | 被瀏覽 16761 次 ]

_________________
看更多图片:
http://www.photosalonla.org/membergallery.asp?uid=490 网上画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4:21 am 
離線
右更
右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01, 2009 12:36 pm
文章: 2078
盯着孩童的秃鹰,是那么的有震撼力的一张照片。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9:51 am 
離線
中更
中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16, 2009 3:29 pm
文章: 1287
來自: Rancho Cucamonga, CA
Frank,

Thanks.

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中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10:15 am 
離線
右更
右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三 1月 16, 2008 1:02 am
文章: 1854
wwj9877 寫:
盯着孩童的秃鹰,是那么的有震撼力的一张照片。


若沒有記錯,這片子的作者,受不了良心的自譴,自殺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10:47 pm 
離線
左庶长
左庶长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3, 2009 11:36 pm
文章: 739
eddyhsl 寫:
wwj9877 寫:
盯着孩童的秃鹰,是那么的有震撼力的一张照片。


若沒有記錯,這片子的作者,受不了良心的自譴,自殺了。


这张片子看了第一个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是揪心,第三个感觉是更加揪心。

如果摄着为了拍这张照片而等着秃鹰去接近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孩,那他的自杀就完全可以理解。要是我,面对那个场景我会想着做点什么,而不是等着拍照。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六 7月 18, 2009 11:06 pm 
離線
少上造
少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六 6月 07, 2008 10:34 pm
文章: 2488
说真的......有极大的震撼.谢福兄!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7月 19, 2009 12:40 am 
離線
左庶长
左庶长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3, 2009 11:36 pm
文章: 739
福兄的鸿篇巨制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足见功力深厚,非同反响。

我觉得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类别有其独立的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纪实摄影往往表现的都是弱势群体,以唤起社会和公众的良知,或对某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的注意,因而也最可能引起争议。而艺术摄影则以其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魅力而为更加广大的人民群体所喜闻乐见。

这令我突然想起了诗歌。摄影的历史虽不及诗歌历史的二十分之一,但发展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沙龙的诗人们要坚定地站在我一边!)。最早的诗歌也是应写实而生的,《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到了后来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以大唐李杜二人风格最为鲜明,到了当代更是出现了顾城等人的朦胧诗。现如今恐怕没有人能说只有《诗经》杜甫的诗才是“诗的尊严”,而李白及他人的诗就没有尊严。

所以,说纪实才是摄影的尊严从源头上讲是可以的,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方法不可取。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应该是共存的关系,不可偏废,厚此而薄彼。你纪你的实而胸怀悲怆,我浪我的漫而孤芳自赏,各取所需,共建和谐世界。呵呵。

俺是摄影没入门儿,诗歌不着边儿,纯属胡拉乱扯而且文责不负,要拍砖尽管招呼。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7月 19, 2009 2:22 am 
離線
少上造
少上造

註冊時間: 週五 9月 19, 2008 12:18 am
文章: 2669
海 寫:
eddyhsl 寫:
wwj9877 寫:
盯着孩童的秃鹰,是那么的有震撼力的一张照片。


若沒有記錯,這片子的作者,受不了良心的自譴,自殺了。


这张片子看了第一个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是揪心,第三个感觉是更加揪心。

如果摄着为了拍这张照片而等着秃鹰去接近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孩,那他的自杀就完全可以理解。要是我,面对那个场景我会想着做点什么,而不是等着拍照。





这幅作品的名称:《饥饿的女孩》是南非摄影家卡文·卡特拍摄的纪实照片。

附加檔案:
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jpg
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jpg [ 9.92 KIB | 被瀏覽 16763 次 ]


据介绍:照片拍摄于1993年的苏丹。当时,苏丹由于战乱、饥荒,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踏上苏丹国土的卡文·卡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坐在灌木丛中,想让自己平静一会儿,没想到却看到了让他更加吃惊的情景。一个苏丹小女孩,瘦骨伶仃,身后立一只凶狠的秃头鹰,它虎视眈眈着,正要伺机扑上来。卡文·卡特开始以为小女孩已经死了,可他忽然听到了小女孩微弱的哭声,原来她正在艰难地向救济中心爬行。卡文·卡特赶紧按下快门,然后赶走那只秃头鹰。

待一切收拾妥当,他坐在树下,点起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起来。 约翰·多恩说:“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在某种意义上,度人就是自度,悲人就是悲己,通过这朵正在凋零的幼小花朵,卡文·卡特看到了自己跟整个人类脆弱的命运,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哀伤。

。《饥饿的女孩》发表后,好评如潮,指责却也接踵而至,有人说他纯属侥幸,有人说画面有伪造嫌疑,也有人指责他不应拍照而应先救人。其间,他的一个密友又在采访中被杀,他“心情恶劣,没有钱”,“被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童和快乐的疯子纠缠不休……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1994年7月24日,在获得了普利策奖两个月后,33岁的卡文·卡特自杀身亡。


有关作者与作品另一说法是:

1993年,卡特和西尔瓦一起赶到北部边界去拍摄遍地饿孚的苏丹的叛乱活动。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马上着手拍摄那些饥民。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他走进了灌木丛。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 大鹰落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但是,随着获奖而来的除了赞歌还有尖锐的批评。很多人在道义上谴责他,说他只不过是把镜头对准了苦难。还有人说他本说就是一个猎人,是在场的另外一头老鹰,甚至他的朋友怀疑他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孩子一把。事实上,卡特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冲突的痛苦之中。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看下去那个极度残酷的场面,他把秃鹰轰走后,内心充满着矛盾、愧疚与痛苦,他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的时候,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据朋友们讲,卡特开始公开地谈自杀的事,一部分原因是密特朗这件事,更主要的是他对钱的焦虑,他已经入不敷出了。因而他很痛快地接受了一份出发到莫桑比克的任务。尽管定了三个闹钟,他还是误了早班飞机,更糟的是,当他从莫桑比克回来时,又把一包未冲洗的胶卷落在座位上。当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驱 车赶到机场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卡特恨不得去死。

  7月27日,卡特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显得很快活。在床上一直呆到午时,他出去拍了一张片子。他向朋友们倾诉他的苦痛,有人劝他去看精神医生。

  最后看到卡特的人是奥斯特布鲁克的遗孀莫尼卡。夜幕降临之时,卡特不请自到,向她讲述自己。还没有完全从丧夫的悲痛中恢复过来的莫尼卡当然不能给他什么安慰。时间大约是5点3O分。

  晚19点,卡特开着他的红色长车来到布莱姆方特恩斯普洛特河边。小时候他常在这里玩。他用银色的胶带把一截花园里用的软管固定在排气管上,又从车窗送进车内。穿着没洗的牛仔裤和 T恤衫,他启动了车子,然后打开身旁的随身听,用一只袋子枕在脑袋下面当枕头。

  他留下的遗书充溢着恶梦般的呓语。他极力想写下自己的一生,分析自己的性格,还要解释、道歉。在从纽约回来后,他写到:“心情恶劣,没有电话……没有付房租的钱……钱!!!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是:如果 运气好,我去找肯了。”

_________________
看更多图片:
http://www.photosalonla.org/membergallery.asp?uid=490 网上画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7月 19, 2009 7:50 am 
離線
右更
右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三 1月 16, 2008 1:02 am
文章: 1854
海 寫:
eddyhsl 寫:
wwj9877 寫:
盯着孩童的秃鹰,是那么的有震撼力的一张照片。


若沒有記錯,這片子的作者,受不了良心的自譴,自殺了。


这张片子看了第一个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是揪心,第三个感觉是更加揪心。

如果摄着为了拍这张照片而等着秃鹰去接近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孩,那他的自杀就完全可以理解。要是我,面对那个场景我会想着做点什么,而不是等着拍照。


還是記憶中的事,我也不想查資料求證。
作者被讚賞這張照片的時候,常常同時被問起''現在這個女孩在那裏?"
作者拍完照片後一走了之。

Kenny Chu說沒有一張照片值得用生命去換得。
也可以說,沒有一張照片可以昧著良心去獲得。

作者缺少的就是那份真正的愛心,他沒有去拯救那小孩。
雖然那是個當時可以常見的景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7月 19, 2009 5:07 pm 
離線
少上造
少上造

註冊時間: 週五 9月 19, 2008 12:18 am
文章: 2669
海 寫:
福兄的鸿篇巨制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足见功力深厚,非同反响。

我觉得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类别有其独立的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纪实摄影往往表现的都是弱势群体,以唤起社会和公众的良知,或对某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的注意,因而也最可能引起争议。而艺术摄影则以其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魅力而为更加广大的人民群体所喜闻乐见。

这令我突然想起了诗歌。摄影的历史虽不及诗歌历史的二十分之一,但发展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沙龙的诗人们要坚定地站在我一边!)。最早的诗歌也是应写实而生的,《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到了后来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以大唐李杜二人风格最为鲜明,到了当代更是出现了顾城等人的朦胧诗。现如今恐怕没有人能说只有《诗经》杜甫的诗才是“诗的尊严”,而李白及他人的诗就没有尊严。

所以,说纪实才是摄影的尊严从源头上讲是可以的,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方法不可取。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应该是共存的关系,不可偏废,厚此而薄彼。你纪你的实而胸怀悲怆,我浪我的漫而孤芳自赏,各取所需,共建和谐世界。呵呵。

俺是摄影没入门儿,诗歌不着边儿,纯属胡拉乱扯而且文责不负,要拍砖尽管招呼。



海,误会了,这不是我写的文章,也不全是我的观点。在理论版上我会介绍各类观点的文章,“百花齐放”。意在让大家更多了解/思考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个贴全是有关纪实摄影的观点,若想更多了解其它摄影观,请阅另贴。

_________________
看更多图片:
http://www.photosalonla.org/membergallery.asp?uid=490 网上画廊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7月 19, 2009 11:23 pm 
離線
左庶长
左庶长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3, 2009 11:36 pm
文章: 739
frank L6 寫:
海 寫:
福兄的鸿篇巨制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足见功力深厚,非同反响。

我觉得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类别有其独立的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纪实摄影往往表现的都是弱势群体,以唤起社会和公众的良知,或对某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的注意,因而也最可能引起争议。而艺术摄影则以其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魅力而为更加广大的人民群体所喜闻乐见。

这令我突然想起了诗歌。摄影的历史虽不及诗歌历史的二十分之一,但发展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沙龙的诗人们要坚定地站在我一边!)。最早的诗歌也是应写实而生的,《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到了后来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以大唐李杜二人风格最为鲜明,到了当代更是出现了顾城等人的朦胧诗。现如今恐怕没有人能说只有《诗经》杜甫的诗才是“诗的尊严”,而李白及他人的诗就没有尊严。

所以,说纪实才是摄影的尊严从源头上讲是可以的,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方法不可取。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应该是共存的关系,不可偏废,厚此而薄彼。你纪你的实而胸怀悲怆,我浪我的漫而孤芳自赏,各取所需,共建和谐世界。呵呵。

俺是摄影没入门儿,诗歌不着边儿,纯属胡拉乱扯而且文责不负,要拍砖尽管招呼。



海,误会了,这不是我写的文章,也不全是我的观点。在理论版上我会介绍各类观点的文章,“百花齐放”。意在让大家更多了解/思考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个贴全是有关纪实摄影的观点,若想更多了解其它摄影观,请阅另贴。



瞧我这眼神,把第二篇上头那么大“转贴”二字都给看丢了 :thinkHard: :thinkHard: :thinkHard: 。不管怎么说,以上算我对第一篇“摄影的尊严”一文的看法。

本以为福兄是个长髯飘逸,不苟言笑之人(看福兄的头像以及沙龙活动的照片得此印象),前天晚上一见才发现福兄原来也是谦逊随和,风趣幽默得紧。

前天晚上能和沙龙各路英豪相聚,实乃一大快事。 :D :D :D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7月 20, 2009 8:25 am 
離線
中更
中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16, 2009 3:29 pm
文章: 1287
來自: Rancho Cucamonga, CA
重复了。

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中


最後由 Greg L. 於 週一 7月 20, 2009 10:24 am 編輯, 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34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1, 2, 3  下一頁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 DST ]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用戶 和 7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_BY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